The Role of Language Identity in Promoting Junior High School EFL Learners’ Oral Competence开题报告

 2024-01-08 10:0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语言认同以及语言和认同的关系一直是社会语言学重要的研究方向,在20世纪90年代就广受关注。很多学者对语言认同做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早期,有关认同的理论被分为几个流派。首先是由tajfel (1982) 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他从外部标准和内部标准(认知和评价)两个角度分析解释群体行为,认为群体中的个体受认知,动机和社会历史因素影响和调节,由此产生群体内的认同和偏好,并不断积极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获得社会认同。其次是社交网络理论,milory (1987) 提出,社交网络可以解释多样化的言语行为,关注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它能使二语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文化间的距离变得更可操作化。(陈默,2018:24)最后是言语适应理论,giles(1997)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个体言语风格变化体现趋同趋异以及保持的心理动机,说话者通过言语变化来改变自己的身份,从而能被听者所认同。而有关语言认同的理论也有很多。b. norton (1997:409) 认为每当语言学习者说话时,他们不仅在与对话者交流信息,他们也在不断组织和重组自己的身份和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一种身份建构和自我谈判的过程。他还提出,对目标语的投资就是对自己社会身份的投资,这是会随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le page 和tabouret (1985) 认为语言表现就是认同表现。个体可以建构一种语言表现机制以让他们和自己认同的人趋同,和他们想疏离的人异同。语言认同的表现是复杂且多元的。

在国内,一些学者也提出了自己关于语言认同的一些想法。杨荣华(2009:395)年提出,语言认同就是讲话人对一种语言或方言的本体特征,以及对这种语言或者方言所承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价值的认同,它体现了讲话者对一种语言在认知,态度,情感等心理活动中的趋同;同时,语言认同也是讲话者在交际过程中身份不断建构的过程。所以,语言认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接纳他人以及不断建构自我的过程。这一看法与高一虹等(2008)看法相似,他们从结构观到建构观分析语言认同是复杂和多维的,是在社会语言情境中的身份定位和过程。又有学者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将二语语言认同定义为对所学二语的语言认知,情感态度以及行为倾向。(陈默,2018:19)周明朗(2014:16)提出语言认同可以分为两个建构,一个过程,分别是个人多重身份库,个人语码库以及语码与身份相匹配的过程。张军(2008:70) 提出语言(包括文字),不仅是社会交际和思维的媒介工具,也是群体认同表征和建构的符号手段。语言认同对人们生社会生活中的言语交际活动产生直接影响,也对社会群体的认同具有重要的建构作用。语言认同与民族,文化,国家能方面的认同密切关联。李宇明,戴红亮(2008:114)从对少数民族本土语言的调查研究中对语言认同的重要性得出结论:语言认同是一种语言能否保持下去的关键。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语言认同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与自我认同和建构,文化认同,群族认同都密切关联,它受经济,文化,价值的影响,也可以对它们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目前,理论上,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学者在语言认同的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包括语言认同与社会身份,语言认同与文化交际,语言认同与自我建构,语言认同与二语习得等等。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关语言认同与影响初中生口语的情感因素的关系以及对于教学实践的启示却很少有人提及。如今,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低下,“哑巴英语”现象频繁出现。此文章旨在用语言认同相关理论去解释这一现象,提出相关解决方案,让学生产生真正的内驱力进行语言产出和跨文化交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是检索一些国内外有关语言认同的文献,并且对比他们的异同。国外,(Le Page amp; Tabouret)说道:“一门语言被使用地越多,那么它的认可和认同度就越高。”语言认同的概念主要基于Tajfel的社会认同理论。在Tajfel的理论基础上,Giles(1981)又提出了有关语言使用和学习的认同理论。同时,许多社会应用语言学家比如:Gumperz (1982), Vygotsky(1981),Guddens(1991)以及Moyer (2004) 都提出了有关语言认同的见解。本文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口语能力和与之相关的情感因素如内部动机,自信心,抑制和语言自我等等,旨在从中学生情感角度找出中学生不愿开口说英语的情感原因。本文第三部分主要研究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以及D?rnyei Z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来探究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中的语言认同和情感因素的关系。通过这两个理论找出语言认同的程度与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关系。最后一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影响中学生口语交际的重要情感因素,在中学初三年级选取班级作为样本,通过结合真实课例研究给出教学实施建议。

预期目标:本研究能够从语言认同的罕见角度去研究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缺失的原因以及给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建议,让学生教师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语言认同的重要性,从全新的角度去开发听说课的多种可能性。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法,对比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课例分析法。文献分析法主要是通过检索国内外数据库阅读相关中英文文献,了解和研究与本文课题相关的概念,以更精确地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对比分析法主要是对比本文方法论实施前后学生表现情况,以论证研究成果的可靠性。问卷调查法中的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情感因素和现状以及学生对英语的态度和认可度,实际的口语教学现状等。课例分析法主要是选取优秀的听说课案例,围绕语言认同和情感因素展开分析评价。

研究步骤: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du x. the affective filter in secondlanguage teaching[j]. asian social science, 2009, 5(8): 162-165.

[2] giles,howard amp; peter powes land 1997 accommodation theory. in nicolas coup landamp; adam jaworski (eds.) sociolinguistics, 232-23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七学期:

(1)10-11周: 论文命题与选题;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第一次面授;

(2)15-18周: 学生根据教师下达的“任务书”,进行论文撰写的前期准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