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视觉素养”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电视进入大多数美国家庭的时代背景下,约翰戴伯斯(1967)关注到视觉语言的教育价值。他提出,对儿童创造性使用其现有的“被动视觉词汇”的训练将有利于其口语交流。随后,特维拉斯特兰德伯格(1969)用实验证明了此观点。此后,视觉素养对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影响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除教育领域外,视觉素养研究也涉及计算机、传媒、艺术、文学等多领域,甚至在1970年,美国就成立了国际视觉素养协会(ivla),设立专刊(journal of visual literacy)以讨论相关问题。不过,对于视觉素养的定义,国外学界仍有分歧。一类学者从视觉素养是什么这一角度出发,如威廉姆斯克兰伦斯(1978)以为,教育的广义目的就是教会下一代读与写的能力。那么如何使人具备这种能力呢?在他看来,视觉素养正是一种将复杂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的媒介。视觉形象将文字与个人经验联系起来,帮助文化和教育水平迥异的人们构建共同而平等的交流渠道,从而达到拥有读写能力的目的。另一类学者则从具有视觉素养的人的表现出发,如christopherson(1997)认为具有视觉素养意味着一个人应具备这四类能力:(1)理解和领会视觉信息;(2)用视觉设计原则实现高效交流;(3)以计算机及相关技术为工具制作视觉信息;(4)用视觉思维解决问题。对于视觉素养认识的不同,体现了两点:第一,该领域仍处于新兴发展阶段,有待进一步探索;第二,该领域具备多学科特点,不同专业有不同的研究侧重点,观点呈现多元化。
国内视觉素养研究起步较晚。21世纪初,信息时代来临,“视觉素养”才开始引起国内教育领域的学者的关注。张倩苇(2002)首先指出了国内视觉素养教育发展的急迫性。尔后,学界的研究重点集中于视觉素养的内涵。对视觉素养的解读由理解、创作和交流视觉形象的能力(张倩苇:2002)发展为运用视觉形象参与认知获得的搜索、分析、评价和交流信息的能力(王帆,张舒予:2008),最终在继承约翰戴伯斯的观点上达到了共识,即结合多领域后的视觉信息感知、理解、获得、分析、评价、应用、创造及交流等能力(房敏,涂涛:2017)。此外,视觉素养的现状与培养策略也是研究热点之一,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高校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国内高校学生的视觉感知、解析能力与评价、应用能力发展不平衡,中高层能力明显偏弱(赵静:2015)。这是由于国内视觉素养的培养体系不完善,传统课程微弱的视觉素养教育功能与读图时代对学生视觉素养的高要求所不匹配造成的。关于视觉素养的培养路径,目前在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研究与实践都有重大进展,已有学者开发出了针对学龄前儿童和大学生的视觉素养评价量表(shen lin-lin 2008; zong shi-ying 2012)。然而,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学生,相关研究仍在探索阶段,主要采用融合课程教育的方法,课程选择多为艺术类,语言类和信息技术类。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 the concept of visual literacy
1.1 researchon visual literacy abroad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两种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课例分析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cnki数据库和eric数据库查阅相关的中英文文献,了解与课题相关的研究的起源、发展、变化,避免本研究重复过往学者的研究或脱离研究的主线方向。
4. 参考文献
-
allwright, d. amp; bailey, k. m. focus on the languageclassroom.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
brown, h. d. teaching by principles. [m]. beijing: 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
cook, v.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2nded.)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5.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七学期:
(1)10-11周: 论文命题与选题;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第一次面授;
(2)15-18周: 学生根据教师下达的“任务书”,进行论文撰写的前期准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