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鉄生と志賀直哉の死生観について――『私と地壇』と『城の崎にて』を中心に开题报告

 2023-03-01 11:0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生死问题是一个与人的一生相始终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吸引古往今来无数哲人智者苦苦思索的迷人的哲学问题。人生在世,一方面要追求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又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矛盾和困惑。正是这一现实感极强的矛盾和困感,迫使人们不断地追思和探求各种解决的办法,以摆脱生死难题的困扰。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不同的人生观,对生与死有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死观。中日两国在文化上渊源颇深,表象上有较多相似之处。但是,随着历史时代的变迁,中日两国在文化性格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其中的原因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迄今为止,国内外分别对志贺直哉和史铁生生死观研究的不在少数,并且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在日本,对志贺直哉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昭和五年,佐藤春夫、广金和郎、芥川龙之介、本多五秋、中村光夫等写的评论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而通过这些针对志贺直哉的褒贬不一评论我们可以看出志贺直哉在日本文坛的地位和影响。在中国,文学家郁达夫曾这样赞扬和评价过他:志贺直哉小说中的文字表达精彩至极,异常精致,在日本文学史上所起的作用可以与中国文坛的文学大家鲁迅相提并论。苏友雄从史铁生多灾多难的成长背景入手,结合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各种与苦难相关的典故以及当代人面对苦难自暴自弃的现实案例,解读出史铁生积极的生死观。

本课题将基于以上这些先行研究,选取志贺直哉的《在城崎》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与整理文献资料,试图对《在城崎》和《我与地坛》中体现出来的中日的生死观的不同点和共同点进行分析。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使当代人对生死观持正确态度,死亡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直面死亡,在死亡前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长期历史沉淀,人们对死亡的看法也是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对死亡始终采取否定、蒙蔽的负面态度,甚至不可在言语中对死亡有所提及,它是不幸和恐惧的象征。中国人对死亡的讳莫如深,使人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死亡,“善待”死亡,面对死亡较多表现出的是恐惧,而非面对现实地接受。

本课题选取志贺直哉的《在城崎》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为研究对象,将从以下五大部分对生死观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对中日生死观的由来分别进行简要概述。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作者志贺直哉及其作品《在城崎》,进而探讨志贺直哉在作品《在城崎》中所体现的生死观。第三部分同样先简要介绍史铁生及其作品《我的地坛》,进一步探讨史铁生在《我的地坛》中所体现的生死观。第四部分比较分析志贺直哉和史铁生的生死观,总结出两者的生死观的不同点和共同点。在最后第五部分中,指出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总结归纳出对当代人的启示,为思想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及建议。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本文将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同时辅以定性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等,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

研究步骤: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志贺直哉.日本文学全集24志贺直哉集[m].东京:集英社.1967.

[2]福田清人,栗林秀雄.志賀直哉人と作品[M] .东京:清水書院,1977.

[3]古岡こう.現代日本の文学9志賀直哉[M].东京:学習研究社,197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工作计划

1

第八学期 1-6周:

论文开题,写出开题报告(拟写论文提纲),交指导教师审定签字。

2

7-13周:

在教师指导之下撰写论文 [10周:交一稿; 13周:交二稿]。

3

14-15周:

论文最后定稿,装订、上交。

4

16周或17周:

论文答辩(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