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本课题的意义:本课题是以南京地铁2号线为例,系统性地研究未来城市公共交通线站点外部过渡空间,并选取下马坊站点进行详细规划设计,同时植入未来性元素,不仅能解决单个站点外部过渡空间缺少交流空间的问题,还能让2号线站点外部空间彼此间及与周边环境均相互联系,以期对其他公共交通线站点外部过渡空间规划设计有借鉴作用和示范意义。
经调查研究,地铁方面的设计研究多集中于地下线路的施工和建筑方面,而地上过渡空间也多关注交通性,对于其作为穿行者的公共交流空间的功能研究挖掘不够,以线路来系统化的研究更是缺少,基于此背景下,本课题的研究极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同时,查阅文献发现针对未来公共交流空间设计的文献较少,表明这类问题还未给予足够重视,本课题关于城市公共交通线站点外部过渡空间体系研究即是基于未来这个背景下,对于未来性的定义与体现有一定探讨,以期能引起学术界与设计界对其相关内容的兴趣,促进未来公共交流空间设计的提高与发展。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研究目标:1、以南京地铁2号线为例,系统性地研究未来城市公共交通线站点外部过渡空间,并选取下马坊站点外部过渡空间进行详细规划设计,让2号线站点外部空间彼此间及与周边环境均相互联系,以期对其他公共交通线站点外部过渡空间规划设计有借鉴作用和示范意义。
2、本课题将重点探讨公共交通线站点外部过渡空间作为穿行者的公共交流空间的功能,除了关注交通性外,更加关注穿行者在场地所产生的人际交往。
3、本课题基于未来对城市公共交通线站点外部过渡空间体系进行研究,对于未来性的定义与体现有一定探讨,以期能引起学术界与设计界对其相关内容的兴趣,促进未来公共交流空间设计的提高与发展。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搜索城市公共交通线站点外部过渡空间等相关国内外书籍以及期刊,浏览相关互联网站与补充相关内容,了解并掌握此领域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及焦点,作为对本课题的理论支撑;2、实地调研法。
对南京地铁2号线路各站点外部过渡空间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其开发利用现状,观察人群行为与心理,在调研观察过程中通过记录、摄影等辅助手段获取相应资料;3、问卷及访谈调查法。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或创新之处1、城市公共交通线站点外部过渡空间体系研究中未来性要素植入的探讨性研究。
2、目前国内外对于地铁方面的设计研究多集中于地下线路的施工和建筑方面,而地上过渡空间也多关注交通性,对于其作为穿行者的公共交流空间的功能研究挖掘不够,以线路来系统化的研究更是缺少,本课题相较于对站点外部过渡空间单独的规划设计,用系统性的眼光来研究整条线路站点外部过渡空间在研究领域可谓创新。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2015年12月10日2016年1月09日:确定课题;2016年1月10日2016年2月22日:理论资料的积累;2016年2月23日3月11日:着手写专业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2016年3月12日4月9日:对资料消化吸收,进行实地调研并构思设计方案;2016年4月10日:进行中期检查,按进度完成相关材料;2016年4月11日5月19日:方案的修改润色;2016年5月20日:上交毕业设计,网上提交答辩材料;2016年5月23-27日:上交修改后的毕业设计;2016年5月28日:毕业设计展;2016年5月29日:毕业答辩。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以康养休闲绿地营造为主旨的无锡市运河公园景观改造设计开题报告
-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无锡市运河公园景观改造设计开题报告
- 城市红客厅——南京和平公园景观改造开题报告
- 南京江北新区南农河段滨水空间城市复合共享空间景观设计开题报告
- 南京江北新区南农河段城市复合空间滨水景观设计开题报告
- 南京市城市家具设计导则应用策略研究——以溧水区为例开题报告
- 南京市城市家具设计导则深化设计研究——以江宁区为例开题报告
- 南京市城市家具设计导则深化设计研究——以雨花区为例开题报告
- 城市更新中的江苏城际铁路站前广场设计—以南沿江城际铁路金坛站前广场为例开题报告
- 站城融合理念下的江苏城际铁路站前广场景观设计方法研究——以南沿江城际铁路金坛站前广场为例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