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陪读作为我国特有的社会现象,自古以来皆有之,追溯其历史最早可至科举时期,大户人家找与家中子弟年龄相仿的书童来陪同子弟学习。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家庭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在此基础上,农村家庭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愿意为此投入更多的时间、经费和人力。
同时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的推行,越来越多的人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此外,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分离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城乡的教育也表现出明显的二元分离。尤其是2001年发布的“撤点并校”之后,农村的中小学不断被撤销合并,数量锐减,城镇中小学数量增加,根据邬志辉等人的计算,从 2000 年至 2009 年,农村学校的数 量减少了 21.5 万所,其中农村小学数量减少达 20.6 万所。再加上有限的教育资源不断向城镇倾斜,比如更专业的老师、更好的设备以及更优美校园坏境,农村的学生逐渐向城市迁移。在这一大前提下,农村地区家长为了让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好的未来,进城陪读的现象日益突出。根据中国社科院的统计表面,我国有36.8%的家庭存在陪读行为,其中,“母亲+孩子”这一陪读模式占比已经超过3/4。王文龙提出,乡村的并校撤点,扩大了城乡之间教育机会的鸿沟,导致农村陪读妈妈成为最大的被动陪读群体。而陪读母亲包括陪读祖母在内的陪读妇女在进入城镇进行陪读时,不可避免地面对融入问题,长期陪读的情况下,还需要面临来自家庭、职业、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和压力。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当前很多农村地区都出现了母亲进城陪读的现象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江苏省x县的的实地观察,通过对当地农村陪读妇女的个案研究,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了解该群体的不同生活困境,并从社会支持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社会工作的介入路径。
第一部分:提出本文的研究主题、背景和意义,并对陪读、陪读妇女等基本相近概念进行界定,同时,也阐明了本研究所涉及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文献法是指研究人员通过收集、阅读、分析、整理研究内容有关的文献,以全面、正确地了解被研究内容的方法。在本研究中,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期刊和资讯来认识了解研究对象农村陪读妇女以及其困境。同时也通过收集x县陪读妇女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基本情况和所面临的困境。
4. 参考文献
[1]杨靖. 留守童年的替代补偿与自我治愈:生命历程视角下的农村陪读妈妈研究[j]. 宁夏社会科学,2022,(05):138-146.
[2]张震. 困境与调适:农村陪读母亲的母职实践——基于山西省朔城区的考察[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04):95-100 106.
[3]李晓红. 农村陪读家庭亲子冲突剖析与社会工作介入——以家庭系统理论为视角[j]. 河西学院学报,2022,38(01):112-116.
[4]袁锦铭. 家庭策略视角下“陪读村”的形成及其实践逻辑——基于w县h村的实地调查研究[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1(04):109-116.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序号 起讫日期 工作内容
1.2024年11月至2024年12月 确定论文选题,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2.2024年3月 下达任务书。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