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医疗保障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2020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医疗救助是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受各种因素制约而未能享受基本医疗服务的贫弱群体提供健康保障。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事业取得里程碑式成就之际,作为切断“贫困—疾病—贫困”这一恶性循环链条的制度安排,它是解决这部分群体疾病之忧、帮助他们获得基本健康权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医疗救助制度日益完善,医疗救助支出和保障人数逐年递增。但是,受医疗费用上涨、个人支出比例较高与受助受益人较少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现行医疗救助制度在管理实施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 需要加以研究解决,尤其是因为各地条件和资源的差异,尚未形成一个相对统一规范的制度管理模式。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 居民的医疗问题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在现有制度下, 困难群众的医疗问题凸现出来, 他们由于资金问题看病难, 虽然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缓解了这一压力, 但是还有很多医药费难以解决, 这时就需要医疗救助对困难群众进一步补助。现行的救助管理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 诸如外部配合机制尚未形成、内部管理有待完善的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如何在整体性视角下优化我国医疗救助管理模式?具体包括:什么是整体性理论?我国现行的医疗救助管理模式存在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整体性理论如何与医疗救助管理模式相结合?如何优化我国医疗救助管理模式,建立新型医疗救助管理模式, 使医疗救助更好的惠及到困难群众
写作提纲: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综述
关于医疗救助对象的认定问题。美国学者schneider(2012)在《医疗救助成本效益》一文中提出接受救助的对象主要是一些满足政策规定的群体。这一群体潜移默化的被国家执政党等利益关联主体与核心价值观差异所影响,并非依据弱势群体需求来确定受助对象。英国学者deborah、patricia(2011)在其编写的《医疗救助实施重要性》这篇文章里,深入剖析了医疗救助面向的对象、实施范畴、涉及内容、提供的服务等。并明确指出,政府应承担主体职责,通过经济扶持等方式,确保医疗救助工作落到实处,加快国家经济增长,为社会保障事业保驾护航。
关于医疗救助出现的问题探究。西方国家学者们对于医疗救助问题所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医疗救助改革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美国学者john. k .lglehart(2012)在《医疗救助和医疗保险的衔接问题》一文中提出与西方诸多福利国家所实施的无偿医疗救助服务模式相比,美国目前推出的医疗救助战略具有明显的优势,具体来说体现于:人口覆盖率明显扩大、运作成本相应较低。然而也必须要根据社会发展现状做出必要的调整,以期真正达到先进的优化管理。美国学者amanda.kelly(2012)在《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救助种类研究》一文中通过对美国十七个州所开展的医疗救助工作做了实地调研。结果表明:美国目前实施的医疗救助制度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比方说宣传并未落到实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信息出现不对称问题,使得医疗救助成效大打折扣,覆盖率严重下滑,医疗救助规划成为一纸空文。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杨立雄.我国医疗救助管理制度改革探析[j].学术研究,2012(12):6-9.
[2]姚宇.精准施救是医疗救助制度托底性功能的集中体现[j].中国医疗保险,2021(11):41-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