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作为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是新疆的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的64%以上。
高效灌溉是提高小麦单产和品质、保障我国边疆地区粮食安全的重要方式,这也是由新疆绿洲农业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特点决定的。
用在小麦的灌溉用水占了70%[1]。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1.明确滴灌区域水势分布及其对小麦品质的影响2.阐明滴灌模式下控制性亏缺灌溉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的机理3.研究不同水势下根系生长的空间分布及其生物量积累研究内容:大部分的新疆小麦种植区的滴灌模式都是关注在小麦产量方面,并没有充分结合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与培育上,本实验着重研究新疆不同生态区毛管配置滴灌形成的水旱交替环境对小麦根系生长、植株生理性状以及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为新疆滴灌高产优质专用小麦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本实验分为两部分大田试验和分层桶栽实验:1.不同管带配置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不同处理下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和干物质积累等的差异、进而明确不同节水程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不同管带配置下不同水势小麦行产量及其品质差异性研究:研究不同管带配置下交替灌溉中形成的不同水势区域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探究最佳专用小麦栽培模式。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1.通过不同配置的管带滴灌模式种植小麦,研究不同配置对小麦产量构成和品质形成的影响2.以小麦行为单位收取籽粒,研究不同配置下不同水势对品质形成的影响,对专用小麦的生产起到指导作用。
技术路线:选取当地主栽品种,在大田中利用不同管带配置的滴灌模式研究小麦产量构成及其品质形成,以明确适合小麦产量和品质同步提高的栽培模式。
采用生理生化、酶学技术,研究不同水势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与分子机理。
4. 研究创新点
大部分的新疆小麦种植区的滴灌模式都是关注在小麦产量方面,并没有充分结合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与培育上,本实验着重研究新疆不同生态区毛管配置滴灌形成的水旱交替环境对小麦根系生长、植株生理性状以及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为新疆滴灌高产优质专用小麦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工作的预期成果1.明确小麦合适的稳产高质及专用小麦生产的滴管带布置模式;2.提交结题报告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