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信用风险,国家级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无疑是最重要的风险。信用风险可定义为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潜在可能性。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将信用风险限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而获得最高的风险调整收益。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参与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在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信仰风险管理经验,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开发适用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
显然,在金融业日益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度量模型的研究,缩小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了解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相关问题与研究,从而熟悉与商业银行有关的知识,从而明白更多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估以及对应的实行方案,扩充自己对于商业银行的知识面,让自己更好的揭示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及建议。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国家推进商业银行综合改革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过去学术界普遍关心的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层面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公司治理机制问题、技术性破产问题、内部控制和案件防控问题等,已经不再是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矛盾。要满足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的要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优化必须迈出更全面、更重要的步伐。 本文在系统研究国内外学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优化文献及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对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国际知名跨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特征进行了全面剖析,对国内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优化、个人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优化、信用风险管理优化配套措施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从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信用风险管理优化,要建立信息的有效利用和激励相容的机制,努力解决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信息不完全及由此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实现信用风险管理资源的有效配置。在不断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提高风险管理技术的同时,商业银行要优化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使其成本、质量、服务和效率等关键指标取得显著改善,以提高整个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已经得到明显提高,但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审批机制、管理流程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沟通成本较高、风险管理局部环节的合理性与整体流程的复杂性并存、信用风险信息的整合度不高、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整合度不高、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的有效性不强。 苏格兰皇家银行具有较为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管理职责清晰,政策方法有效,沟通协调顺畅,监督控制及时,系统支持有力,风险文化强大,拥有高质量的风险评估、定价和决策机制,以及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有效的风险模型和方法论,这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了其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其信用风险管理实践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启示是,必须突出风险管理的战略性、全面性、有效性和独立性。 优化商业银行的公司金融信用风险管理应主要从信用审批机制、信用监控机制和信息系统三个方面着手。为完善信用审批机制,需要引入信贷组合管理理念和工具,推广平行作业模式,规范信贷评审框架,实施柔性决策流程。要优化信用监控机制,必须以风险分类为基础,以计提拔备为抓手,以风险预警为突破口,把信用风险监控做到实处。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要引入拒绝推论方法构建信用评分模型,同时创新管理机制、优化业务流程。 传统的公司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无法适应个人客户的需要和风险管控的要求。从优化信用风险管理的角度,个人金融信用风险管理要着重解决防范虚假贷款、合理判别客户风险、有效监控客户风险三个问题,需要建立以直客式为主的个人贷款营销模式、差异化的个人贷款审批流程和针对性的个人贷款贷后管控机制,实现个人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与集团信用风险管理的对接。 作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的配套措施,需要增强信用风险管理的独立性、推进风险管理一体化,提升信用风险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建立以#8220;责任和能力#8221;为价值导向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 撰写方案
1、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作用及社会意义
5. 参考文献
[1] 陈斌.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及对策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9
[2]章番. 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03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