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我国当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监管模式存在严重问题:一是监管不协调。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监管基本上采用自上而下的垂直监管,各机构之间分兵把守,没有进行有效协调,监管信息也难以共享,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监管措施相互重叠或相互抵触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监管效率低下.一方面是生产效率低下,即提高服务的平均成本高昂,另一方面是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即组织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满足利害关系人的偏好情况。由于现在县域监管机构并不规范,其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营运监管形同虚设,即使采取监管措施,也是走走过场,没有实施有效的监管,势必造成了监管效率的低下。三是监管资源匮乏。目前,承担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监管任务的监管办事处、人民银行县支行等,监管办成立时核定人员编制为3-4人,截至目前监管办尚未增加过监管人员,以目前的县监管办人员编制已很难应付银行类的金融机构,更何况农村金融门槛放宽后,更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起来,面对数量庞大、地域分散的监管对象监管者更是人手不足,束手无策。四是监管处于#8220;真空#8221;状态。由于反馈机制以及协调机制的缺乏,各监管部门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之间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导致监管部门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无法做出全面、深入的了解,无法实施针对性的监管,从而使得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及内容或多或少存在#8220;真空#8221;。五是导致#8220;道德风险#8221;。我国监管人员与被监管对象之间有的存在着利益关系,而现行法规中,缺乏对监管执行者的监督,从而无法保证金融监管的公正、合理,这样容易导致监管执行者的#8220;道德风险#8221;,产生腐败,使得监管失去意义。
上述问题严重降低了农村金融的监管效率,制约了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提高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监管的效率成为当前改革的难题。唐峻指出,农村金融机构所处地域的不同、类型的不同、管理水平的不同、业务创新度的不同、信贷资金流向的不同等诸多因素都使得农村金融机构表现为多样化和类型化,各类金融机构发展的路径和目标诉求均有所不同,因此对其的监管标准理应区别对待。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监管研究
1.引言
2.文献综述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
国外学者对新型农材金融机构监管已展开深人研究。如taylor(1999)提出了一个很特别的金融监管模式设想--twin peaks的金融监管模式.即不同的监管模式针对不同的监管目标.从真正意义上达到提高监管效率的目的。美国经济学家alan d barkemal和美国农业研究中心的mark drabenstot(2000)提出了农村金融监管问,论文指出:考虑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必须加紧进行改革来适应国家政策的变化。mascianda(2007)在他的系列文章中.集中研究20世纪末所出现的农材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浪潮,并运用了多元回归模型和pror-it模型,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金融监管构建进行了实证分析。
国内研究: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2月1日前完成基础材料的收集整理,列好写作的提纲。
2022年12月30日前 完成开题报告,提交指导教师。
2022年3月19日前 完成论文的初稿,等待老师的指导,并作调整、修改。
5. 参考文献
[1]周孟亮,李明贤.孙良顺,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7.
[2]周孟亮.李姣.孙良顺,基于scp视角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60-166.
[3]向林峥,文春晖,适应性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指标构建[j].天府新论.2012(5),60-63.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