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对外贸易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外贸逆势增长、好于预期,规模和国际市场份额创新高,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内生动力持续增强。但由于全球范围贸易摩擦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温,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和不确定、风险挑战更多,国家间的各方面差异成为影响对外贸易的重要因素,尤以制度和文化因素为甚。参与国的制度结构和制度发展水平,以及国家文化差异可能会影响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进而影响贸易决策和贸易量,国家间制度距离和文化距离究竟从哪些途径和渠道影响了贸易的发展,制度距离和文化距离的不同内涵对于贸易发展的影响是否存在区别等相关性问题对一国的对外贸易有着复杂的影响。
在理论上,制度距离和文化距离对贸易的影响方向是双向的,既能够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也能够抑制对外贸易的发展;在现实中,制度、文化作为社会资源的配置机制对社会资源的走向和分配也有重要影响,制度经济学和“制度决定贸易”的说法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认同。因此,研究中国制度距离、文化距离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具有一定意义。
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分析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发展水平与制度、文化要素的相关性,探究在制度距离和文化距离细分下,比较不同指标产生的贸易成本和影响程度对对外贸易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深化我国制度水平和文化水平,减少进入外国市场的不确定性,为我国对外贸易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概述我国目前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和贸易现状。
2、制度距离和文化距离不同指标的构建和衡量对我国对外贸易的贸易成本和贸易流量的影响机制。
3、对外贸易中,在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我国可以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制度经济学是在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制度概念引入经济理论中的开端则追溯至19世纪40年代以friedrich list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以t. veblen)、j. r. commons)和 w c mitchell等为代表,形成了制度经济学派别,发展至今形成三个流派旧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后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north(1994)认为制度作为规则能够它能够约束或激励人们在社会生活的行为活动,包含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正式制度对人或者集体的行为有明确导向规范作用;非正式制度则背后有思想观念、价值信仰、文化传统等因素的支撑。scott(1995)在 north基础上,认为制度由规制、规范和认知三大支柱构成。规制是用法律约束行为;规范是约定俗成的社会标准,是用道德约束行为;认知是思维习惯指导行为。
north关于制度的二分法和 scott 的三支柱法是当今学者对制度距离、文化距离研究的理论基础。kostova ( 1996)利用scott ( 1995)的制度框架提出了“制度距离”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两个国家之间规制、规范和认知的差异程度,通过创建国家制度特征量表(country institutionalprofile,cip),从规制、规范和认知三个维度测量一个国家的制度特征,之后他的分类被学界广泛采用。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1.11: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填写好《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
2、2021.12:提交开题报告;
3、2022.1:完成外文原版材料翻译和初稿;
5. 参考文献
[1]李俊久,丘俭裕,何彬.文化距离、制度距离与对外直接投资——基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的实证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73(01).
[2]高翔.经济联系强度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基于文化、地理、制度三重距离的视角[j].商业时代,2014,(19).
[3]刘德学,孙博文.经济制度距离与贸易发展——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9,(01).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