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毒素脂质抑制肿瘤迁移与侵袭开题报告

 2023-01-08 10:0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恶性肿瘤容易发生转移,其方式有四种:①直接蔓延到邻近部位;②淋巴转移:原发癌的细胞随淋巴引流,由近及远转移到各级淋巴结,也可能超级转移;或因癌阻碍顺行的淋巴引流而发生逆向转移。

转移癌在淋巴结发展时,淋巴结肿大且变硬,起初尚可活动,癌侵越包膜后趋向固定,转移癌阻碍局部组织淋巴引流,可能引起皮肤、皮下或肢体的淋巴水肿;③血行转移:癌细胞进入血管随血流转移至远隔部位如肺、肝、骨、脑等处,形成继发性肿瘤;④种植:瘤细胞脱落后种植到另一部位,如内脏的癌播种到腹膜或胸膜上。

显然,恶性肿瘤转移将增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而且影响转归。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文献综述

蜂毒素的主要成分、药理作用及纯化方法的研究摘 要:目的:对昆虫来源蜂毒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供研究者参考。

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对蜂毒素的主要成分、药理作用及相关提纯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

结果:通过分析研究现状,对蜂毒素今后的发展做了展望,提出了建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细胞(1105/小室) 悬浮在含有不同浓度的蜂毒肽的脂质体的无血清培养基接种100μl和24小室插入8 μm孔(corning,ny)。

下室充满600μl rpmi-1640培养基中含10%胎牛血清和20%的u937细胞培养上清液。

室中的细胞在37c孵育24小时,细胞迁移到较低的膜表面固定用甲醇和0.5%的dapi染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工作计划

1.2022年2月~3月:查资料,设计实验方案。

2.2022年4月~5月:实验阶段3.2022年6月:总结,撰写论文。

5. 难点与创新点

直接肌注蜂毒素只能通过免疫调节产生抗肿瘤作用,而用介入法进行瘤体内注射也有造成溶血的危险。

对蜂毒素进行改型保留抗菌抗肿瘤作用去除溶血作用的研究尚在基础研究阶段。

由于重复使用将蜂毒素制成的免疫毒素不易到达肿瘤局部,还有致敏的可能,因而可行性较小。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