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前,在aβ单体的检测方法中,应用最广的则是以抗体作为识别单元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尽管该方法的检测性能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但仍存在缺陷。除成本昂贵以外,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非特异性结合,交叉反应以及由于操作时间过长可能引起的蛋白聚集等,从而降低了检测的可靠性;与传统的生物分子相比,人工合成的刺激响应聚合物性能稳定。基于其结构可调的特点,我们可选择设计对aβ单体具有特异性识别的功能单元,通过合理调节各单元的空间排列与比例,发展对aβ单体具有良好选择性的刺激响应聚合物。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纳米孔技术及其分析法得到了迅猛发展,与生物纳米孔相比,由玻璃毛细管制备的锥形纳米孔,因易于制备、尺寸可调、理化性质稳定及表面易修饰功能化等诸多优点,在生物传感领域具备独特优势。此外,与传统电化学传感器相比,纳米孔技术将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从溶液发展到限域空间,孔道内微小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即会影响离子传输,从而实现生物分子的高灵敏检测。
2. 研究内容和问题
研究内容:
1. 合成了以唾液酸为识别单元的三单元刺激响应聚合物。
2. 将聚合物修饰于玻璃锥形纳米孔内壁,结合玻璃锥形纳米孔限域信号放大特性,构建对 aβ单体具有超高灵敏响应的生物传感平台。
3. 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1. 刺激响应聚合物合成
首先制备功能单体,通过酰基化、酯化反应对单体残基进行烯烃化改性。利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将残基改性功能单体共聚。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核磁共振(nmr)、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ft-ir)、质谱(ms)、凝胶色谱(gpc)等方法对功能单体、聚合物组成成分进行定性表征。
4. 研究的条件和基础
课题组具备电子分析天平、pH计、真空干燥箱、冷冻干燥机、低温冷却液循环泵、旋转蒸发仪、 Tecan酶标仪、恒温振荡仪等基本实验仪器。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