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区禽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和耐药性试验开题报告

 2023-02-15 10: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意义:多杀性巴氏杆菌(pm)可以引起多种畜禽疾病, 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系统的了解pm检测、鉴定和分型技术的发展,本课题选择了南京周边养殖户的病畜病禽,采集病料进行pm的分离培养与各种鉴定,总结高效快速的鉴定方法,并进行药敏试验,以确认该菌的敏感药,更好的防治pm引起的疾病。

国内外研究概况:血清型分型:tang等对从我国分离的233株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血清型鉴定发现,a型菌株92株(39.5%),d型菌株128株(54.9%),b型菌株1株(0.4%)及未定型菌株12株(5.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目标:对待检病料进行分离纯化培养,通过镜检、接种培养、生化实验、pcr等手段与技术,鉴别诊断pm,总结规律与方法,然后通过进行药敏试验,判断其敏感药,以此作为防治该病的参考。

内容:1、病理解剖送检病畜,观察肉眼可见病理变化2、血涂片和触片染色,显微镜镜检观察3、通过采集病料,分离纯化,获得pm菌落,根据菌落特征初步判定是否为pm4、进行生化实验,根据生化实验结果进一步判定。

5、进行pcr,确定所检细菌为pm及其基因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与实验方案:1.病料剖检与采集:将各地养殖户送来的病禽进行剖检,观察其脏器病理变化是否符合pm病典型特征(禽霍乱等),并去疑似pm病感染的病禽脏器(肺、肝等)进行采集,于玻片上做触片,后冷藏保存。

2.分离纯化:将病料接种于加血清和nad的tsa培养基, 置于5%的二氧化碳培养箱, 37 c培养过夜, 挑取圆形、透明、直径1 ~ 2 mm的灰白色可疑菌落。

取上述菌落抹片革兰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挑取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或短杆菌菌落于tsa平皿纯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创新之处:通过多次的分离培养与药敏试验,改进现有的鉴定技术,完善总结规律与经验教训,并通过大量药敏试验分析数据,整理可用的敏感药物,为养殖及科研人员今后的鉴别鉴定与防治工作提供帮助与新的思路,力求高效快捷的检测Pm及Pm所致传染病的诊断与防治。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6.11.10~11.15:病料的采集,病理剖检11.15~11.20:病料做触片及涂片,染色镜检,初步观察11.20~11.25:病料接种分离纯化,得到细菌,接种生化管进行生化实验11.25~12.10:Pcr鉴定12.10~12.20:进行药敏试验,记录敏感药物12.20:返校,整理数据,撰写论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