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技术在公共教育领域的传播策略研究——以南京博物院为例开题报告

 2023-02-07 09: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中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现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使公共文化事业越来越重视其公共教育职能的发展。同时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媒体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人们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有了更高期待、更多展望和更高要求。以虚拟现实为代表的先进新媒体技术与和以博物馆为代表的大众化的教育场所,这两者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无疑是势不可挡的。

但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内博物馆发展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个别方面略显粗糙,例如软硬件设施落后和使用不当、传播手段单一、固化等问题;也存在建设规划和职能理念的偏离和缺失,例如博物馆的公共教育理念与虚拟现实技术发展不匹配、不平衡等问题;另存在如对博物馆观众研究未能与时俱进或者研究未能良好地应用于实践等问题。

本文通过对虚拟现实在博物馆公共教育职能领域的传播策略研究,探究潜在的发展发展规律,并为化解博物馆现存矛盾提出部分建议。使新媒体技术与博物馆的结合更贴近人民大众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公共教育职能。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本题目将通过对国内外现有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博物馆,特别是南京博物院,其建设投入、传播策略、效果反馈、改进研究等数据及样本案例的搜集和分析,同时参考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总结归纳为完整的传播策略体系。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探索虚拟现实技术在公共教育领域内传播策略的改进方法和实践途径。

二、拟解决的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虚拟现实之父”伊凡苏泽兰在 1965 年题为“终极显示”的报告中首次提出“virtual reality”一词,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窗口为计算机的屏幕”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原创性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方案。从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也迅速进步,从一开始作为美国军事工业和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端技术”逐步走向大众,广泛应用到教育、医疗、商业、文化艺术等领域,发展前景广阔。

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中提到: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交互性、幻想感受性使人体的感知感觉在一定条件下功能延伸成为可能。在博物馆中接受公共教育,媒介就成为人们接触珍贵展品的人体的延伸。

在传统博物馆还是受众接触其公共教育的主阵地时,新媒体最先作为技术被应用于博物馆内的展陈设计,实现其基本的信息交互的中介功能。邵晨卉(2010)提出引申到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新媒体是这样一种展览手段,它通常利用一种或多种光学、电子语言创造出展示装置或展品,通过呈现“虚拟”的视觉图像或影像向观众传播信息,实现传播目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课题将通过定性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来完成撰写。

首先是对上述提到过的相关资料、案例、样本数据搜集,并加以整合、比对、分析。

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辨别、取舍,形成完整有据的文献综述,在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所要论述的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姜照君,吴志斌.虚拟博物馆公共艺术教育功能的理念转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2):68-73.

[2]崔宪会. 交互展览在博物馆公共教育中的意义及未来可能性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4.

[3]顾至欣.虚拟现实环境中远程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博物院数字虚拟馆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6(08):13-20 7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