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不久前看到过一篇名为《反正我未成年》的微博文章,主要内容是模拟一个未成年罪犯的口吻,叙述自己杀人经过,其中那句“反正我未成年”让人记忆犹新。类似的言论在网络社交媒体的角落其实有不少。近几年发生了几起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尤其是在各大社交软件上,不仅是自媒体的各种报道,还有很多普通受众的各种关于这些案件的讨论。褒贬不一,关注点也不尽相同。而这种自媒体环境下的相对较为开放的言论场所往往能够直观表现出当今受众的一些价值取向和观念态度。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微博和知乎这两个平台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些评论内容进行收集和分析,尝试解析出这其中的舆论倾向和社会影响。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微博和知乎伤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报道的评论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社会大众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态度和倾向
提纲: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在笔者所阅读的文献中,大部分针对未成年人本身实行犯罪的文献基本都是从法律与教育的层面进行研究。认为我国关于未成年人的法律在如今的施行过程中存在司法漏洞,具体体现在法律的保障作用不明显;预防制度缺乏系统性以及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缺陷。教育层面则提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缺乏或不到位。其中以家庭教育为重,极端化的教育态度以及失衡的教育内容可能是未成年人缺乏法律意识,道德观念从而实施犯罪的主要成因。此外,在研究了一部分关于犯罪新闻对于未成年人的影响的相关文献之后发现,这个课题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在关注着,从负面报道的影响出发的文献资料很多,并且不仅仅是从当代社交媒体发达的大环境下分析的,而是从电视新闻的时代开始就有了研究。阅读过程中发现,过度强调犯罪过程的报道以及对于警方侦察过程的细节化披露都是潜在的煽动因素。而这种报道方式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为了引人眼球,被曾经的某些新闻频道以及当今的某些媒体账号所热衷。对当今的未成年人的心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结合青少年的普遍特征,这种未成年人犯罪新闻的报道对与未成年人犯罪是存在负面影响的。
对于舆论的研究则都提到了以下几个特点:
1.舆情爆发速度快 持续时间短暂:犯罪主体的低龄化与犯罪事实的恶劣程度形成鲜明对比,给公众心理造成了强烈冲击。因此舆情发酵速度和传播速度比其他社会热点事件要快,而且通常能在短时间内汇集舆论关注。与此同时,由于网络曝光频率提高,公众对此类案件的关注呈现明显的“三分钟热度”,相关案件经过短暂、热烈的讨论后,很快被其他社会热点事件所替换。这一特征反映在舆情走势上,就是一幅波峰尖锐、陡峭狭窄的趋势图。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论文的研究设计:
(一)案例选择以及样本选取
近四年内的未成年人犯罪报道。这些报道的曝光量相对较大,评论较为易收集,特别是之前的大连13岁男孩奸杀20岁女童案,参考价值很大,数据较多。
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黄一诺,黄雨欣,雷蕾.论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博览,2020(15):186-187.
[2]沈奕岑.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之我见[j].公关世界,2020(10):95-96.
[3]蒋林峰.论法律对未成年人的过度保护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j].法制博览,2020(14):102-103.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