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网络红人”媒介形象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04 09: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伴随着互联网的勃兴,越来越多的草根阶层借助网络自由、开放的平台,展开对话语权和自我认同感的狂热追求。

网络红人风靡于虚拟世界,并借助超高的受关注度引起传统媒体的追捧,从而成为整个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女性作为网络红人中一个独特的群体,是吸引受众最多,也是受到议论最多的一个群体。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前有“菊姐”颠覆大众的传统审美,后有以“辣目洋子”为典型代表的女性网络红人再次冲击大众对于女性美的认知。

本文旨在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以“菊姐”和“辣目洋子”为例的女性网络红人媒介形象塑造,通过其主动的媒介形象建构(即其参加的代表性节目和微博总结)、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中呈现的媒介形象(以新浪网一段时间内的报道为样本)、被动的媒介形象塑造(即粉丝解读和微博热评)三方面结合比较从而得出相对完整的媒介形象。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网络红人现象的研究流行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迄今为止对网络红人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期间涌现了各种各样的网络红人。自2016年起网红成为了一个正式的职业,有人总结,芙蓉姐姐、凤姐代表的是网红1.0时代、兽兽等车模代表了网红2.0时代、现在的网红3.0时代代表有papi酱、张大奕等,并很快向4.0时代跨越。

关于网络红人现象的研究,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以“网络红人”“网络名人”“女性网络红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止到2020年2月,共有103篇博硕士论文、800余篇期刊论文、报纸全文数据。这些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了网络红人现象:传播学方面、社会学方面、经济学方面、心理学方面和思想教育学方面等。研究者们主要是从网络红人本身、网络受众、传播渠道、网络推手等方面进行探讨。从国内研究者来看,陶虹在《从“网络红人”的角度剖析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一文中指出了网络红人现象的传播对青少年价值观、公德意识、责任意识这三方面的影响。赵亭在《论文化视角中的“网络红人”娱乐》中指出“网络丑角”是适合网络红人的文化称谓,从另一种角度分析了网络红人盛行的背后的文化原因。

最早对网络红人进行报道的国际媒体是华盛顿邮报,2005年7月19日,该报首次介绍了网络红人芙蓉姐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以“菊姐”和“辣目洋子”为例的女性网络红人媒介形象塑造,通过其主动的媒介形象建构(即其参加的代表性节目和微博总结)、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中呈现的媒介形象(以新浪网一段时间内的报道为样本)、被动的媒介形象塑造(即粉丝解读和微博热评)三方面结合比较从而得出相对完整的媒介形象。

其中,以主流媒体的媒介形象塑造为主,分析意见领袖对于新时代女性网络红人媒介形象的引导作用。

5. 参考文献

[1]网红经济:传播者与内容的连接[j]. 谭天,邵泽宇.新闻战线. 2018(17)

[2]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网络媒介传播——以网络女红人为例论女性表达[j]. 王蕾.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3]身体、符号与媒介[j]. 王彬.中国青年研究. 2011(02)[4]浅析“网络红人”的传播效应[j]. 李琦.传媒观察. 2010(11)[5]当代中国网络乌合之众的心理特征及其防范——一种社会心理学的分析[j]. 朱茜,张兴波,纪云卿.中国集体经济. 2010(31)[6]新媒介环境中的女性话语权[j]. 宋素红,杨曦.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0(05)[7]从“网络红人”现象看网络时代下的受众心理[j]. 陈石珍.科技信息. 2010(28)[8]全民皆“星”——网络红人三大门派[j]. 旻昊.视野. 2010(17)[9]当代网络红人现象研究——以犀利哥为例[j]. 侯浩,刘霞.理论观察. 2010(04)[10]谁成就了“网络红人”[j]. 王书会,申迪.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