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偏好的自然风景区用地管理研究——以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开题报告

 2023-02-16 09: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中强调,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中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而目前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相对薄弱的领域,分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分必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2.1研究目标本研究将在总结当前自然风景区用地规划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构建景观偏好与自然风景区用地规划管理的理论分析框架,结合实地调查,分析不同人群景观偏好的特征及其差异性,并利用计量分析方法揭示景观偏好的影响因素及其可能的影响机制,进而就如何更好地发挥自然风景区的生态保护和教育引导功能,加强将生态保护和人们的环境消费需求有机结合的自然风景区的用地规划管理提出系统的政策建议。

2.2研究内容(1)系统地梳理与国内外生态用地规划管理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典型风景区生态用地规划管理实践研究的进展情况,结合实地调查,系统总结自然风景区用地规划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从人们的生态认知和景观偏好视角分析问题可能的成因。

(2)通过文献比较和理论研究,构建景观偏好与自然风景区用地规划管理的理论分析框架,深入分析二者的一致性与相关性,以此作为理论依据支撑项目调研、实证分析和相关政策建议的提出;(3)从生态效应、社会效应与视觉质量三方面建立自然风景区景观的综合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并以钟山风景名胜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评价其景观综合质量,结合评价体系分析其景观质量的结构特征;(4)采用问卷调查和模拟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钟山风景名胜区为调查区域,调查普通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的景观偏好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与计量分析,研究不同人群景观偏好的特征、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对比景区景观质量评价,分析其可能的影响机制和政策内涵;(5)结合自然风景区用地规划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景观评价与景观偏好的研究结果,提出促进自然风景区用地规划管理,改善区域生态质量和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的系统的政策建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3.1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通过文献检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风景区景观及景观偏好相关研究进展,总结了景观偏好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影响公众景观偏好的主要指标因素,为风景区景观评价指标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2)实地调查法依据风景区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钟山风景名胜区进行实地调查,即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打分来了解钟山风景名胜区景观及土地利用规划情况。

评价指标分为生态效应、社会效应与视觉质量三部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4.本项目的创新之处(1)自然风景区是区域生态保护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景观偏好出发的研究刚刚起步,且与土地规划管理密切相关。

人类的景观偏好对风景区土地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影响,风景区生态保护效果和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有很大关系,本研究有助于解决当前自然风景区用地规划管理中经济和生态需求不协调的矛盾。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5.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时间 预期进展2017.11-2018.3 开题报告及问卷设计2018.3 实地调研并发放问卷2018.4 整理问卷、数据分析、中期检查及论文初稿撰写2018.5 论文修稿、定稿及发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