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暴雨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具有强度大、历时短、突发性强等特点,常常引发洪涝、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人口密集区,该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对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强度有着显著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暴雨过程,对于提高灾害预警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暴雨一直是气象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国内外学者对其形成机理、预报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暴雨过程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1. 主要内容
本研究将以2018年5月24日至5月26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的一次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雷达资料、卫星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结合天气学原理和统计分析方法,对这次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环流背景、水汽条件、不稳定条件、触发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以期揭示此次暴雨过程的形成机理。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暴雨过程概况:分析此次暴雨过程的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包括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中心、降水范围等,以及暴雨过程的移动路径、持续时间等。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
1.数据收集与处理:收集2018年5月24日至5月26日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相关气象数据,包括地面观测数据、探空数据、雷达数据、卫星云图数据等。
收集同期ncep再分析资料,用于分析天气形势演变、水汽输送等。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预处理,包括剔除错误数据、插值到统一格点等。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
1.个例深入分析:针对2018年5月24日至5月26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次典型暴雨过程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多源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揭示此次暴雨过程的形成机理,为该地区同类暴雨过程的预报提供参考。
2.多尺度相互作用:重点关注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与中尺度对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其对暴雨发生发展的影响,为深入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的形成机制提供新的视角。
3.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相结合:将数值模拟与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相结合,利用数值模拟结果弥补观测资料的不足,并通过诊断分析揭示暴雨形成的关键物理过程,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说服力。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郭锐,张庆红,王秀明,等. 2018年5月江淮流域两次暴雨过程对比分析[j]. 气象,2019,45(10): 1337-1348.
[2] 智协飞,郭学良,陶丽,等. 2018 年 5 月 24—26 日江淮强降水对流系统特征及环境条件分析[j]. 气象,2020,46(5): 579-590.
[3] 姚叶青,李江南,孙建华,等. 2018年5月24—26日江淮暴雨低涡切变线过程的降水特征及成因分析[j]. 气象,2021,47(1): 26-38.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