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推手的传播特性及对舆情的控制开题报告

 2023-01-28 09:0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互联网日益成为反映舆情民意的重要阵地。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影响力度、波及范围都在不断增强。据相关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用户规模正在迅速扩大。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兴起了新的网络群体--#8220;网络推手#8221;,他们通过微博、贴吧、论坛等网络平台,进行炒作,散布谣言,制造舆论事件,以此来获取经济效益和知名度,严重影响到正常的舆论环境和网络秩序。因此,挖掘网络事件背后的#8220;网络推手#8221;,对于净化网络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拟将通过研究#8220;网络推手#8221;的典型案例,探寻#8220;网络推手#8221;的界定及其现状,从传播学角度剖析其传播特性,以具体事例分析其在网络舆情控制中形成的角色,并对如何合理规范#8220;网络推手#8221;提出对策,为受众应对网络舆情提供可行的建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网络推手已经具有国际化倾向,不少国家对于这一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然而,由于资源有限,未能找到较为系统的外国研究文献。在国内有一些研究成果,相关论文有:

马凯俊《网络推手现象研究》一文中从传播学角度出发,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综合学科,纵向以时间年限为依托,横向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指出除了正面、负面效应,网络推手还具有可转化的中性效应。指出网络推手是一种活跃在互联网空间,具有非透明性、商业性、快速扩散性等特性,与传统媒体和知名网站相呼应时,能够引起社会影响的网络营销、网络公关方式。

李佳怡《#8220;网络推手#8221;的传播学解读》一文中指出作为网络推手,至少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其开展工作完全依靠网络;第二,其能熟练运用网络传播知识和推广技巧进行品牌宣传;第三,其推广的对象为企业、产品和人。作者呼吁对于网络推手,应一分为二的看待,进行正确引导,从而发挥网络推手在信息化进程中的正面积极的影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8220;网络推手#8221;的界定

2.阐述#8220;网络推手#8221;的由来及其发展历程

3.阐述#8220;网络推手#8221;的运作模式,结合相关事例加以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李佳怡. #8220;网络推手#8221;的传播学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11.

[2]高芳,孟红玲.从传播学角度看#8220;网络推手#8221;[j]. 今传媒,2009,04:72-73.

[3]祝兴平. 网络推手及网络信任危机[j]. 新闻实践,2009,08:15-1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