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发展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较以往而言更加密切,文化上的交流更加频繁,这对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并非简单地培养语言能力,更需要注重语言与思维、文化的紧密结合。陈原(2000: 163)认为语言与思维是紧密相联的统一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而语言是思维的‘外核’;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1964: 135)认为思维是脱去了外衣的语言,语言形式的无限变异也是思维的实在过程的无限变异。因此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意味着交流者需要调整自己原有的思维方式,尝试用目标语言的思维方式理解和包容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和背后的文化特征。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英语思维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日益占据重要位置。国内外学者在思维方式与英语学习方面有了诸多研究。国外学者主要聚焦思维方式在英语学习中产生的重要影响。robert b. kapla (1966: 1-20)认为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思维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 的培养非常重要,不同语言体系在修辞和逻辑上有着明显区别,能用母语写出一篇适当的文章并不意味使用第二语言时也能写出适当的文章,因此学生使用的修辞与思维顺序应该顺应母语者的语言习惯;yvette slaughter和 russell cross(2021:41-43) 认为“单一语言思维模式”会忽略额外语言学习带来的语言和文化资源,这减少了学生对所学目标语言的接触,从而减少了学生学习该语言的机会。他们认为目标语言学习要与目标语言接触,专注于目标语言的使用,将思维从“母语是唯一语言”调整为“母语是附加语言”;scottbronner(2000)认为虽然英语学习者应该自己去适应英语教学风格和文化差异,但教师应该尝试将英语思维和本国教学风格相结合,从而以“英语思维(think in english)”为基础设计了符合日本教学环境的英语学习方法;除此之外,有些学者将英语思维归类为一种观念倾向和学习心态,认为语言思维模式能提高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nigelmantou lou amp; kimberly a. noels, 2019: 3-28; khajavy, g, h. amp;macintyre, p, d amp; hariri, j, 2020:1-24)。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重要采取三种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课程实验与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使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googlescholar和sci-hub数据库查阅相关的中英文文献,搜集整理前人对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避免本研究与前人研究重复或因为理解偏差从而偏离相关研究的主线方向,确保本研究理论依据的准确度和可信度。
4. 参考文献
[1] bert, van, oers. from context tocontextualizing[j]. learning andinstruction, 1998, 8(6): 473–488.
[2] bilican, k et al. how contextualized learningsettings enhance meaningful nature of science understanding[j]. science educationinternational, 2015, 27(4): 463-487.
[3] dirkx, j, m amp; prenger, s, m. a guide for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instruction for adults: a theme-based approach[m].san francisco, 1997: 1-159.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七学期:
(1)10-11周: 论文命题与选题;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第一次面授;
(2)15-18周: 学生根据教师下达的“任务书”,进行论文撰写的前期准备;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