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截止2022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为2800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高达达到19.8%,并且老年人口数量仍将呈现出一个上升趋势。同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正在不断地减少,人口结构的变动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年龄结构比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期老龄工作的意见》,这再次强调了“党要加强对老龄工作的全面领导,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促进老年服务、卫生服务、社会保障、社会参与和权益保护的融合发展,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应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医疗行业的发展,人类的预期寿命不断增加。预期寿命的增加导致人们工作年龄的增加,而现实情况是,社会各阶层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超过法定退休年龄。达到或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以下简称“超龄劳动者”) 迫于生存压力或者为了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选择再次就业或者不退出劳动力市场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用工现象。超龄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不仅有利于劳动者个人继续实现人生价值,为用工企业创造经济利益,更有助于缓解我国现存的就业结构供需矛盾。劳动者进入工作领域便存在受到职业伤害的风险,而且相比于适龄劳动者,超龄劳动者因为身体素质的原因,发生职业风险的可能性会更大。然而由于大众认知上的分歧,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加之我国目前的劳动立法并未明文规定超龄劳动者的用工身份,导致在发生纠纷时超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用人单位在为其职工购买工伤保险时,是以劳动者是否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为前提的,而超龄劳动者并不具备劳动主体资格,因此与用人单位的用人关系更多倾向于劳务关系,而非劳动关系。与此同时,在我国的社会保险缴纳机制里,工伤保险是跟医疗、生育、失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捆绑缴纳的,仅有极少部分地区能够单独参保,因此,用人单位无法单独为超龄劳动者购买工伤保险。在涉及到工伤保险待遇争议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此问题的处理方式千差万别,这不仅有损法制的权威和统一,同时也损害了超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选定超龄劳动者工伤权益保障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搜集全国各省市对于超龄劳动者工伤保障的不同做法,同时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分析探讨我国在超龄劳动者工伤权益保障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问题展开思考,为超龄劳动者工伤保险权益的保障提供解决思路。
二、预期目标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结合国内外关于超龄劳动者工伤权益保障的研究文献,系统了解超龄劳动者的内涵、工伤保险的相关理论,进行整合,形成全面的框架,为论文奠定理论基础;通过查阅我国关于超龄劳动者工伤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了解全国范围在解决超龄劳动者工伤权益争议的不同做法以及配套文件;通过期刊、报道、政府门户网站等途径深入了解国家以及各个省市区关于超龄劳动者工伤权益保障的制度供给情况、实施现状。
4. 参考文献
[1] 高崇慧主编.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 王全兴.劳动法(第三版)[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 于欣华.工伤保险法论[m]. 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4年11月1日—11月30日,教师指导学生确定论文选题,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2、2024年12月1日—12月30日,教师指导学生确立论文写作提纲并逐步细化
3、2024年1月1日—1月20日,教师下达《任务书》、外文翻译资料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