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稻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构建开题报告

 2023-02-13 09: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杂草稻是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经自然选择和人为干预产生的兼有野生稻和栽培稻特性的类型。杂草稻和栽培稻同属aa基因组,形态上与亚洲栽培稻相似,故通常将杂草稻和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归属于同一个拉丁名下。由于杂草稻变异非常丰富,已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收集和分类,其中包括从形态、遗传特性、核型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根据颖壳颜色等形态特点,杂草稻常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生态型。根据种子的颜色和芒的有无,将杂草稻划分为茎秆色颖壳类型和黑色颖壳两类。茎秆色颖壳类型杂草稻具有淡棕色种皮,无芒;黑色颖壳杂草稻有黑色的种皮和长芒。

hara(1942)根据粒型将韩国短粒杂草稻划为粳型,将长粒杂草稻划为籼型。suh等(1997)对朝鲜半岛的杂草稻进行考察,将杂草稻分成长粒型和短粒型,长粒型与籼稻杂交亲和性比粳稻要高。tang(1997)依据籼粳分类标准通过酚反应、氯酸钾抗性和程毛3个指标的分析及11个同工酶为点的分析,将24分不同来源的杂草稻分为三组:第一组为拟籼型,主要来自日本、巴西、美国和中国长江上游;第二组为籼型自生型,表现为易落粒,种子休眠强,主要分布在亚洲热带地区;第三组为粳型自生型,主要来自韩国和中国长江下游。更多研究表明,杂草稻存在籼型与粳型的分化,可以分为籼型杂草稻和粳型杂草稻(王渭霞等,2005)。

杂草稻不仅是研究水稻起源和进化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水稻育种的重要资源。杂草稻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拥有丰富的遗传资源,其适应性和抗逆性较强,如耐寒、耐盐碱、耐淹、抗旱、抗病虫等,为改变水稻生产恶性循环的局面,开发和利用杂草稻的遗传资源,以丰富栽培稻品种的遗传基础是非常必要的。穞稻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具有杂草习性的独特的稻种资源,主要分布在江苏省连云港地区(3433-3446n, 11913′-11930′e),长芒、黑壳、红米、粒形偏粳,具有落粒性强、种子休眠期长、耐旱、耐盐等生物学特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栽培稻与杂草稻杂种的高度不育,严重限制了杂草稻有利基因向栽培稻的转移及栽培稻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为了深入研究栽培稻与杂草稻生殖隔离的遗传规律和解决种间杂种不育的障碍,有必要探寻和挖掘更多的杂种不育基因,深入探索其杂种不育的遗传机理,发现更多的广亲和基因,对于克服栽培稻与杂草稻间的杂种不育,进而有效利用栽培稻种间的远缘杂种优势,并最终创造出水稻新种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对江苏杂草稻与宁粳4号这一杂交组合的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进行深入的细胞学研究,同时,为进一步阐明杂草稻与宁粳4号杂种不育的遗传机理,通过不断回交的方法,初步构建杂草稻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对杂种不育位点进行扫描,还从系统发育和进化角度进一步分析杂草稻与栽培稻间亲缘关系,探讨了江苏杂草稻可能的起源。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1, 碘一碘化钾染色法测定花粉育性;

2, dna的提取及pcr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目前,杂草稻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还没有报道过,当这套置换系构成之后,可以作为中间材料在育种中直接利用。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目前,已经得到群体的表型数据,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分子数据正在进行中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